发布时间:2014-02-16
2014年2月15日,以“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办,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联合主办。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研究员魏后凯在发言中表示,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关键应该在城市。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员魏后凯
以下为发言全文:
会议的主题是“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实际上,我们在北京是望不见山水、记不住乡愁。我们要想由望不见山水、记不住乡愁走向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我想应该实现城乡并重,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为什么这么说?我想从三个方面展开。
建立生态型城市
第一,我们真想使城市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话,首先关键应该在城市,我们的城市应该是生态化的,我们的城市建设应该天人合一,有山有水,有更多的绿地,更多的公园,更多的生态空间。实际上,我们过去搞城市建设把这一点忘了,削山造城,很多年前兰州为了通风,把山要劈掉,把山劈掉以后风就进来了,结果劈到一半放在那里,风没有进来,土地也没有增加。最近几年,我们又把很多的山推掉搞成一块平地,削山造城,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有山有水的地方进行建设,而不是把山砍掉。
这里面可能就有一个问题,在城市的内部就有生产空间比例多大,生活空间的比例是多大,生态空间的比例是多大的问题。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城市生态空间很小,生活的空间远远不够,生产的空间比例过大。北京过去是以牺牲老百姓的宜居指数,牺牲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来推进工业生产。我们的人都住在缺乏阳光,缺乏新鲜空气和生态的高楼大厦里面,但是我们在郊区建立了很多生态式的空城。我们的开发强度要控制,生态空间应该有一个底线,要留出更多的空间,要保护城市内部的山体,建立一些生态型的城市。
农村要城镇化是误区
第二,我们要使城市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关键在于乡。城市不能无限度的扩张,不能过度的扩张,不能向四周摊大饼。城乡是一体化,但是我们的发展要有差异化,我们要使城市更像城市,乡村更像乡村。城市要有现代化城市的风貌,乡村要生态化。过去我们说乡村要工业化,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理论界写的很多似是而非的这样一些文章,我觉得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乡村应该是青山绿水的乡村田园风光,这才是真正的乡村。现在中央提出要建一些美丽的乡村。
我过去在河南待了三个月,河南一个农村的空闲房子都不让你搞非农产业,他就是要保住山村的风貌,不能随便开发,搞非建设用地,搞城镇化,搞非农产业化。所以,要使城市更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要限制城市的边界,关键在于乡村。建设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的美丽的乡村。
建立资源补偿机制
第三,为什么城市望不见山水,记不住乡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缺乏资源的补给。张家口每年向北京调拨那么多水资源,但是张家口就很贫困,水资源也是有价格的,我们水资源的补给价格太低。南水北调有争论,有人说6块钱到8块钱,但是我们在北京用水的价格里并没有把南水北调的成果分担进去,而是靠全国14亿人民来分摊。当然,还有生态补给、耕地的补给现在也没有。再一个是缺乏保护,我们缺乏保护生态、缺乏保护耕地、缺乏保护农业、缺乏保护农村。我记得我到沿海的一些地区,有一些市长、书记跟我说,前些年说要消灭农村、消灭农业,提出这样的概念,说我们现在全是城市了,没有农业、农村了。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毁灭,我觉得应该思考。所以应该建立长效机制,要建立资源的补给机制、生态的补给机制、耕地的补给机制,包括乡村在内的区域补给机制。
二是要建立保护机制,我们要保护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农业、保护农村。通过这四个保护来真正建立一个使城市能够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长效机制。
扭曲成本与效益分析引导城市发展
过去,很多学者说根据成本效益机制,有效的规模是100万到400万。后来一算出来说是800万,最近我看了一个材料,说我们城市有效人口规模的高限在2000多万、3000多万,北京还不够呢,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误区。通过扭曲的成本与效益的分析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根据这个错误的结论来引导我们城市的发展。
去年,我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城镇发展论坛,跟几位专家谈,根据这个观点,中国搞十个城市就够了,北京、河北、天津搞一个城市,1亿到2亿人口。原因是生活成本没有计算进去。根据我们统计的数字,单纯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没有把生活成本、交通拥挤的成本等其他的成本计算进去。我们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没有考虑价格的扭曲跟价值的转移。比如说南水北调的问题,水资源调拨的问题,这些东西你都没有考虑进去,都是全国的农村地区、全国的其他地区在支援北京这些大城市发展,我们把它都算进北京的效益了。所以,我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要“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就是要城乡并重,建立一个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