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万人口之后的成都,需要什么样的新目标?

发布时间:2022-01-07

回首2021,成都多次重磅出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成渝地区晋升中国交通第四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两地协同发展被寄予厚望。多个利好之下,成都前景如何?大城发展又将会面临何种挑战?

《唯一的城》专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听专家解析大城未来。


西部、全国与全球


《唯一的城》:如何评价成都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发展特点,成都前景如何?


陈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要包括“三群两带”,“三群”就是三大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两带”即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生态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尽管未列入区域重大战略,但也是在国家层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域战略。


2021年发布的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升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早期我们一般是把成渝作为西部地区的引领区,现在中央赋予它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这是重要的地位提升。


从省域经济总量来看,成渝双城经济圈GDP占到全国百分之六以上,体量上还没有那么大。但从全国的一盘棋来看,成渝地处国家的内陆腹地,既是战略安全保障区,又有比较广阔的辐射带动面,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广大的西部地区,它具有很重要的带动引领作用。


发展前景来看,从小的讲,它是大西南的货物集散地和最大的物流中心;再大一点来说是整个西部地区最大的人口经济承载地。经过三线建设、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现代化都市圈和城市群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双城经济圈战略将给这一地区带来新一轮的大发展机遇。


微信截图_20220107083743.png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镇空间协调示意图

图源: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


肖金成:成渝地区是西部最有发展潜力和空间的地方。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聚集了很多产业和人口,形成了数量众多规模比较大的城市。


国家近期批准了成都都市圈规划,这是继南京、福州之后第三个由国务院批复的都市圈规划,范围3万多平方公里,3千多万人,德阳、眉山、雅安离成都100公里左右,是成都的重要支撑和腹地。


双城经济圈中重庆和成都规模差不多,两地之间形成了带状集聚的发展轴。除了资阳之外,还有内江、自贡、遂宁、南充、广安等,都在双城中间,接受成都、重庆的辐射,同时支撑成都、重庆的发展。


成都的大学数量多,科技力量很雄厚,三线建设时期建立了很多科研机构、军工企业等。改革开放后,电子科技产业发展也很快,发展前景很好。


《唯一的城》:随着中欧班列线路逐渐增多和南向新通道的开辟,未来我国对外的联系网络,是否会发生变化?成都、重庆等西部城市会不会有更多机会?


陈耀:为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入实施双城经济圈战略,国家规划建设了以成渝为核心的西部陆海新通道,这是对外开放的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三个主通道,两个起点在重庆,一个在成都。渝新欧、蓉欧等中欧班列,主要是通过陆路进入中亚、西亚,再到欧洲。现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把陆路和海路联络起来,经过北部湾港口,进入东南亚。过去是向东走长江出海或走欧亚大陆桥,现在直接向南,西部出海的距离拉近了,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物流成本。


陆海新通道的中心节点就是成渝,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构建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中,成渝经济圈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支撑地位。这些年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成都和重庆越来越多,也表明国内外投资和企业家对成渝地区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肖金成:沿海地区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对国际市场的开拓。过去的三四十年,贸易主要是在欧美市场,沿海地区有国际航运优势,所以很多产业聚集在沿海。


现在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国际市场竞争很激烈。我们的贸易依存度曾经超过60%,现在已经下降到30%多,当然绝对额不断在提高,因为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可见我国国内的市场需求已经很大了。国内的市场在哪里?就是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成渝地区有一亿多人,既是一个大市场,又是劳动力资源聚集地。人口不仅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


当然仅仅靠国内市场还是不够的,还是要开拓国际市场。成渝地区虽然地处内陆,但对外是畅通的。成都既可以通过重庆港沿长江通江达海,离乐山港、宜宾港、泸州港都不远,虽然不临长江,但是离长江并不远。


海运之外,还可以通过蓉新欧班列,把产品销售到中亚、欧洲等地。成渝地区还可以通过陆海新通道到达广西北部湾、通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到印度洋,把市场扩大到南亚和东南亚。


企业在中西部生产,既有劳动力优势,还能降低运输成本,市场广阔,机会更多。成都在都市圈中起着CBD的作用,内陆地区都有发展的机会。


2000万人口后的新目标


《唯一的城》:七普数据显示,成都成为两千万的超大城市,十年新增常住人口500多万,如何看待这一人口变化?


陈耀:一座城市的人口净流入多,集聚效应大,这说明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品质、公共服务能力以及发展环境和机会比较好,提供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规模都比较大,能够吸引大量的常住人口落户,城市的人口经济综合承载力强。


肖金成:“成都城市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人”,这个说法不准确,应该是“成都全市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人”。市域人口包括农村人口,市辖市、市辖县的人口,不是成都市的城市人口。所辖县级市的主城区是独立的城市,不能把它和成都当成一个城市。市和城市是两个概念,城市是通过发展产业聚集人口不断扩大规模形成的,而成都市是一个行政区。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成都全市常住人口增长很快,超过了户籍人口,实现了人口净流入,说明它的吸纳力很强,产业发展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周边地区的人甚至更远地区的人往这个地区集聚。成都作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周边的县市产业发展也很快,比如双流、郫县等,也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集聚了很多人。


整个西部地区人口聚集的方向,可能就是向成都、重庆和西安等城市移动。但人多也有人多的压力。现在的成都,需要一个新的目标,那就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增强国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个城市是不是国际化城市,要看机场国际客运量和货运量,产品品牌在国际上有没有影响力,要看企业规模,有没有跨国公司,产品销售半径是不是延伸到国外更大的范围


协调发展与向前追击


《唯一的城》:成都未来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或挑战是什么?


陈耀:成都发展面临两个挑战:一个是缩小省内差距,促进省内各区域各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另一个是缩小与沿海大都市的差距,提升在国内城市中的竞争力。


首先是在省内如何能够带动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解决不平衡的问题。


成都在四川省内首位度比较高,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的36%左右。按照累计因果理论,随着发展积累和能级的提升,集聚规模会越来越大,对资本等要素资源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强;但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从规模经济变为规模不经济,出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高企、市政公共服务配套不堪重负,还可能激发一些社会矛盾。


2.png


而且,成都虹吸效应太强,容易对周边地区发展形成制约,周边地区发展会愈加困难。现在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很多城市功能和产业不一定都集中在成都,尤其是制造业领域,把一般加工制造业往周边疏解,成都市的产业结构往高端化走,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包括现代的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研发、科技服务等领域。


另外,现在国内的城市发展竞争也很激烈,不进则退。成都也需要继续巩固地位,提升城市能级,因此也需要思考成都在国内城市中间的竞争力提升问题。


肖金成:成都要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天府新区作为一个反磁力中心,起着疏解成都主城区功能的作用。但客观上讲,人气还是不足的。实际上这是全国新区存在的共同问题:楼宇经济发展得比较充分,但是产业发展不充分。成都以及很多城市,未来在聚集新区人气上,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


《唯一的城》:如何增加国家级新区的人气值?


肖金成:首先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尤其是打通微循环,达到九通一平;第二是切实改善营商环境;第三是完善配套条件,实现产城融合。不是有了城就有产,但是有了产肯定有城。城是一个结果,不是一个动因。



文章来源:唯一的城

作者|南方周末研究员 郭倩倩

编辑|戴春晨

可视化|白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