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政策与管理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年论坛(2017)召开

发布时间:2016-12-28

20161224日,由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城市政策与管理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年论坛(2017)在北京大学廖凯原楼召开。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和主旨演讲环节。

1.jpg

论坛全景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燕继荣教授致辞。他指出,新年论坛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与政府管理学院合力打造的高端学术论坛,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十五年院庆的重要活动之一。他希望通过本次论坛集合各方智慧为中国城市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想法和对策。

2.jpg

燕继荣致辞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李高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主任杨开忠分别作了题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创新思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我国中长期低碳转型”“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路径”的主旨报告。

杨保军利用翔实的数字和缜密的分析逻辑,从约束纬度与动力纬度解构了中国城镇化未来区域的格局,指出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东西”问题缓解、“南北”问题凸显,并提出各省人口城镇化政策分区及分省政策指引。基于供给侧改革与城市群外空间价值再认识,杨保军提出构建国家魅力景观区的思路。国家魅力景观区是自然与文化资源富集、城镇与乡村特色发展、面向休闲消费需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域地区。此外,杨保军还指出城镇化道路归根到底是人的城镇化选择,因此我国城镇化发展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关注以比较优势为核心的经济效率和供给服务为主的社会效益。

3.jpg

杨保军作主旨报告

李高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着重回顾了20年来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和结果,尤其是分享了气候谈判的艰苦和亲历哥本哈根会议惊心动魄的谈判过程。李高指出,全球进入低碳转型加速发展阶段,各国都制定了长期目标、采取重大的政策制度安排,包括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能效的问题、利用市场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我国也提出了国家低碳发展中长期战略,并将低碳发展目标纳入了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约束性目标。

4.jpg

李高作主旨报告

杨开忠梳理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重要区域战略的脉络,指出京津冀区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也是资源环境与发展失衡最严重的区域。如何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杨开忠提出了实施八方齐进,点、线、面、体、能、技、质、善的战略途径。其中,点是发展中心,线是发展轴线,面是圈域,体是密度,能是功能,技是技术,质是地方品质,善是区域善治体系。杨开忠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把全面提升地方品质放在中心目标或关键的基础位置上,实施全区品质战略。他认为应着力聚焦四个方面:第一打造京津冀大旅游格局;第二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打造国际一流的公共服务区域;第三修复生态、修补城乡、改善环境,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建设好美丽京津冀;第四建设敏捷的京津冀,打造智慧的京津冀或者京津冀城市群。

5.jpg

杨开忠作主旨报告

新年论坛针对中国城市政策与管理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设立了“城市发展与展望”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高端主题对话板块,分别由杨开忠教授和李国平教授主持。

在“城市发展与展望”高端对话中,对话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研究员、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冯长春教授、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研究员分别就中国城市发展与展望谈了自己的看法。

6.jpg

“城市发展与展望”对话板块现场

对话嘉宾指出:《人类栖息地:新城市议程》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能建立在农村的衰落上,应注重城镇化质量;应用生态逻辑替代权力逻辑指导中国城市发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针需要调整为引导发展城市群,严格控制特大、超大城市,合理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未来国家应形成一个大中小协调发展的新金字塔型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中国新型城镇化主体的城市群发展应正确引导;特色小城镇、小城镇是国家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基石。

在互动环节中,与会嘉宾针对中国城镇化政策成败、非首都功能疏解中人口疏解等提问展开了热烈讨论。杨开忠作了精彩点评,他指出中国城镇化模式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平衡好效益、效率、公平以及环境和发展关系问题。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会嘉宾有三种观点:第一是疏解高强功能,不能疏解低弱功能;第二是疏解有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政府和市场作用不太一样,到后期阶段,市场就会自然发挥作用;第三是政府和市场各有角色和作用,应相互补充。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端对话中,对话嘉宾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田学斌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殷存毅教授,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组书记、管委会主任张绍堂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吴殿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安树伟教授分别就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7.jpg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话板块现场

对话嘉宾指出,近三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仅2015年一年,河北就引进京津项目4124个,引入京津资金3459亿元,分别占全省引进外省项目的38.6%47.8%。但工作中也面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如何安排,京津冀协同发展缺乏分享经济、分享利益体制保障,政府为主导,市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还远未发挥出来等问题。有嘉宾将京津冀协同发展形象概括为三冷三热:政府热社会冷,中央热地方冷,河北热京津冷。

在互动环节中,与会嘉宾围绕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采取的政策措施、河北如何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最后,对话嘉宾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展望并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多策并进。李国平教授作了精彩点评,他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任重道远,重大的事情、重大的战略应慢行慎行。世界城市并不意味着规模大、人口多就一定存在问题。京津冀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如能体现多中心、网络化发展将有助于这一重大战略的实现。

“中国城市政策与管理”新年论坛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承办,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提供学术支持,《经济日报》《中国城市报》《前线》杂志社、新浪网和中国网提供媒体支持。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理事会成员、学术委员会成员、支持单位负责人、协同单位负责人、各协同单位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和学生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新年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