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强 四维张 推动江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3-11

近三十年来江西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特别是近5年来,经济增速一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就。但是,江西中心城市的带动力还不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还不完善。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提升南昌的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加强省际交界区域的合作,实现“一心强并四维张”。通过打破行政边界,建立资源有效配置、产业密切协作、利益合理共享的体制机制,推动区域合作与共同发展。


江西区域发展格局的成效


江西省高度重视区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为抓住京九铁路建设带来的机遇,江西做出建设“昌九工业走廊”,在区域上实施重点突破。2012年提出将昌九工业走廊向南延伸连接吉泰走廊,并与赣南原中央苏区相衔接,两翼沿沪昆线展开,着力构筑“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为适应全方位扩大开放,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要求,提升江西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江西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打造“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发展战略,构建层次清晰、各显优势、融合互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网络型发展新格局。


(一)经济发展的“蛋糕”变大变优

从经济总量看,2017年,全省GDP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2019年实现2.48万亿元,增速达到8.0%,排中部第一、全国第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2020年受疫情影响,GDP为2.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8%。2016-2020年五年间,江西省GDP年均增长7.6%,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经济总量由全国第18位上升到第15位,财政总收入由全国第19位上升到第15位,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从产业结构看,2017年江西产业结构首次出现农业占比降到10%以下、服务业增加值超过工业比重两个转折性变化。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2%,高于全省平均6.6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8.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意味着江西进入了由要素推动到创新驱动转变、由量的积累到量质双升转变的新阶段,区域经济质量获得巨大提升。


(二)区域发展的“缝隙”变窄变浅

十八大以来,江西各设区市经济发展的相对差距呈稳步缩小的态势。2012年,人均GDP全省第一的新余(7.24万元/人)是排名最末的赣州(1.79万元/人)的4.04倍,2015年该比例下降至3.5倍;2020年人均GDP排名第一的南昌(9.18万元/人)是排名最后的上饶市(4.04万元/人)的2.27倍,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各市工业发展质量都有明显改善,传统产业正在优化升级,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制造模式广泛应用,新兴产业正在扩面提质,规模化水平不断加速,智能化水平不断深化。


(三)各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成效显现

以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2020年,全省千亿产业达13个,超1千亿的开发区5个,超500亿的开发区20个。全省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430.72亿元,是2015年的2.49倍,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达到20.06%,高于全国年均增速8.58个百分点,居中部第一位。江西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68%,较2015年提高了0.64个百分点,年均增幅达到0.1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年均增幅0.06个百分点,居中部第二位。


江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还不完善,尚未形成有效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难以聚集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要素。


(一)南昌仍处于极化发展阶段,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南昌作为省会城市,刚刚跨入大都市门槛,与周边武汉、长沙等经济总量破万亿的省会城市相比,属于弱省会城市。从经济总量看,2020年南昌全市GDP为5745.5亿元,仅有武汉的36.79%、长沙的47.32%、郑州的47.87%,距离万亿门槛还有较远距离。南昌市GDP占全省经济总量22.36%,相比武汉占35.95%、长沙占29.06%、合肥占25.97%,对全省经济贡献有待提升。从集聚程度看,南昌中心城区的人口和土地规模不大,吸引力不强。2019年末南昌市辖区的人口仅313万人左右,仅有武汉的34.97%,在中部六省会中排名最后(见图1)。南昌市市辖区的建成区面积只有297平方公里,不到武汉市的四成,相当于郑州市一半左右。城市规模小,直接导致辐射力弱,对周边地区缺乏带动力,在其他省会城市多数进入辐射效应阶段时,南昌仍处于极化效应阶段。做大做强南昌,对于江西省来说,仍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1.png


(二)行政区划不合理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协作

江西省面积最大的设区市是赣州市,达3.9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近1/4,其次是吉安市和上饶市,分别为2.52和2.28万平方公里,前三甲之和占据全省总面积一半以上。土地面积大但城市规模小,中心城市很难辐射带动所辖区域,在区域内出现部分城市辐射不到的盲区,如赣州的东北部、上饶的鄱余万、宜春的丰樟高。而面积最小的新余、鹰潭、萍乡、景德镇市,四市面积之和仅有1.58万平方公里,平均不足0.4万平方公里,只有赣州1/10。这些城市缺乏腹地,市场狭小,抑制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受行政分割影响,不仅难以与周边地区形成互动,产业交流与产业链的延伸也受到制约。


赣州、上饶、九江和宜春等四大门户城市普遍规模不大,且难以起到联通江西省内外桥梁的作用。一是经济实力不强。2020年,赣州市和九江市GDP分别为3645.2亿元和3240.5亿元,在全省处于第2和第3名,对全省的经济贡献为27%左右。排名随后的上饶市和宜春市没能越过3000亿元门槛。四市虽然经济体量排名仅次于省会南昌市(5745.51亿元),但是与南昌市体量级别差距较大。二是城市规模不大。四大门户城市(市辖区)的GDP占全市GDP比重的平均值不超过35%,宜春市仅占16.22%;市辖区聚集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最多的是赣州,比例达到47.48%,其次是上饶28.57%,宜春则不超过20%;市辖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平均比例不超过13%,城市建成区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下,城市人口250万人以下。四市区域面积大而城市规模小,“小马拉大车”,对全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见表)。

2.png

(三)人力资源大量流失,削弱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西跨省流出人口为633.97万人,跨省流入人口为127.90万人。人口流出不是坏事,但可以表明,江西省的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足、为劳动者提供的报酬不高。通过比较江西与周边省份居民收入发现,2020年江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556元,相当于浙江的61.49%、广东的76.72%和福建的81.76%,与周边省份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 (见图2)。

3.png

(四)“四大瓶颈”制约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产业集群质量不高。2020年江西有各类开发区103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9个,目前已经形成了100个重点产业集群。但调研发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园区往往更重视引进企业的数量和招商的资金量大小,而对入园企业的产业关联度关注不够,或者虽然园区计划围绕产业链进行精准招商,但限于园区现有企业对其吸引力不够、产业链环节不匹配等原因较少成功。大多数产业集群其实只是“企业堆积”,或者虽然表面上是同一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但并未产生实际配套生产,园区内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比较有限。


二是产业同质化竞争较为普遍。1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超过半数开发区将电子类定为主导产业,相互间争市场、争资源,尚未形成分工鲜明、互补协作的产业发展体系,不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


三是总体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大部分来赣投资企业,主要看重江西的低要素成本、低环保门槛以及财税优惠,仅将其生产部门搬迁到江西,而价值链两端的研发和销售仍然留在母公司所在地。


四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430.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8%,明显低于湖北(2.31%)、安徽(2.28%)、和湖南(2.1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关键指标,与发达省份还存在很大差距。


推动江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


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为集聚关系,周边地区是中心城市的支撑,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然后是辐射关系,集聚到一定程度,对周边地区便发挥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的发展。集聚带来效率的提高,也带来整体水平的提升,不能理解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江西应进一步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更加突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即在现有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南昌的城市集聚能力,同时支持四个省际交界地区的城市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一心强并四维张”,进而引领江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一心强:做大做强南昌,提升南昌的实力和吸引力

“一心强”是指更加注重南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进而引领省内其他地市的发展。建议对南昌的辖区范围进行调整,提高对南昌城市的支撑力并提高南昌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通过基础设施连接以及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挥南昌对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和特色小镇的带动力。集全省之力培育赣江新区,使之成为江西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如果说江西发展看南昌,那么南昌发展就要看赣江新区。新区是聚集产业的平台和载体,但必须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必须加大投入,举全省之力进行培育,改善投资环境,加快体制创新,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二)四维张:支持赣州、上饶、九江、宜春加强区域合作

“四维张”是指把南昌做大做强的同时,支持赣州、上饶、九江、宜春化边缘为中心,加强区域合作。通过发展产业将城市做大做强,让江西的边缘地区有规模较大的城市来带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江西区域经济的全面崛起。


赣州地处江西、广东、福建、湖南四省交界,与广东的梅州和韶关、湖南的郴州、福建的龙岩交界,发展条件比周边好,城市规模比周边大,可成为赣湘粤闽交界区域的龙头城市。赣州要全方位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必须与周边地区加强合作,打破行政分割,实现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


上饶市地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四省交界,与福建的南平、浙江的衢州、安徽的黄山市相邻。沪昆高铁和京福高铁在这里汇合,区位优势明显,应作为赣浙闽皖交界区域的龙头城市,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突破行政藩篱,对接长三角和海峡西岸,实现体制对接、市场对接、平台对接。


九江地处江西、安徽、湖北三省交界处,与景德镇、安徽省的安庆、湖北省的黄石、黄岗相邻,虽然在长江干流沿岸,京九铁路与沿江铁路在此交汇,因腹地狭小,使其优势难以发挥,城市实力不强,但城市规模大于安庆、黄石、黄岗,有条件发展成为赣鄂皖交界区域的龙头城市。


宜春、吉安地处湘赣交界,与萍乡、新余,湖南的长株潭相邻,长株潭的规模远远大于宜春和吉安,但因为行政分割,对宜春、吉安的辐射力并不强。宜春、吉安应主动与长株潭对接,主动接受长株潭的辐射带动,集聚经济要素,发展成为赣西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推动江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江西省虽地处内陆,但毗邻长三角、珠三角和福建沿海。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自然阻隔逐步消除,行政分割也渐趋弱化,其沿海的腹地、内陆的沿海的区位优势逐步显现,江西省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应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调整发展思路,优化空间布局,采取有效举措,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集中发展,提升南昌的集聚力与辐射力

作为省会城市,南昌的行政区域面积只有7402平方公里,仅占全省面积4.4%,难以承担对全省经济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应对南昌的行政区划适时调整。应借鉴国内区划调整的案例,如2011年,安徽省巢湖撤市,原地级市巢湖的居巢区、庐江县划归合肥;2016年,四川的简阳市正式划归成都代管;2018年,山东省撤销地级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从提高对省会城市支撑力和辐射力的角度,应扩大南昌的行政管辖范围。建议将宜春的丰樟高、奉新-靖安,九江的永修,上饶的余干,纳入南昌市管辖范围,进一步拓展省会城市经济腹地,把南昌市做大做强,提升城市辐射力。


(二)举全省之力,把赣江新区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赣江新区要成为江西的经济增长极,必须集全省之力。一是建立精干高效的机构。新区应采用管委会体制,精干高效。干部必须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开放意识、服务意识,素质要高,能力要强。二是实行高度集中管理。赣江新区的特殊性在于范围横跨2个地级市、4个县市区、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临空经济区。必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不能各自为政。对于本不应该划入的区域,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划出去。三是加大财政投入。新区是产业发展的平台,招商引资是管委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优化营商环境是实现目标的基本手段,改善投资硬环境是其前提和基础所在。把基础设施建设好,需要大量投入,除了开辟投资渠道,利用各种融资工具之外,应加大财政投入。财政资金是扩大融资的杠杆。四是努力实现投融资方式创新。一方面,大力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通过办理银行或银团贷款、发行建设债券和企业债券、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为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证。另一方面,通过特许权转让、政府回购等方式,引入大型企业建设产业园区并采用产业链招商。最后,广泛吸引社会投资者参与公共项目投资,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投资体制。


(三)突破行政边界,推动省际交界区域的合作

打破行政壁垒,消除行政分割,实现互利共赢,应建立区域合作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的意见》中提出:加强省际交界地区的合作。建议省委省政府重视区域合作,组织有关地区编制区域合作规划,并争取得到国务院批准,建立区域合作体制机制。


(四)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

都市圈是核心城市发展成为都市以后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的范围。都市规模越大,辐射的范围越大,都市的实力越强,辐射力和带动力越强。南昌的辐射半径不会超过100公里,因此,规划的范围不宜过大。在都市圈内,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实现都市圈一体化和同城化。



作者肖金成 罗小娟等

本文发表于《中国投资》2022年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