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大循环的一些基本认识

发布时间:2021-10-27

导读


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多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生产环节是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合理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手段,也是扩大内需的主要途经

●流通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区域之间联系的纽带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拉动力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如何认识国内大循环,并在此基础上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际大循环,需要深入讨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是经济大循环的四个环节,是经济学的老话题,但又是现实中的大问题。今天重提这一老话题,是因为现实中存在新问题。


生产环节是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第一要务,工业、农业以及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都是生产,现在谓之实体经济。之所以谓之实体经济,是因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本身也被价值化,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易,也就是被买卖,是资产证券化被称为虚拟经济之后的相对应的概念。虚拟经济不是坏东西,有利于企业优化重组,有利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迅速筹集资金,是市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产物,有利于现代化大生产。如企业改为股份制以后,企业的股权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小规模的投资者乃至工厂的工人、储蓄不多的平民百姓也可以购买股票成为公司的股东,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生产,也可以使更多的老百姓获得资产性收入。虚拟经济必须植根于实体经济,就像磁悬浮列车可以脱离轨道高速运行,以最大可能减少阻力,但又不能离得太远,像火箭一样一飞冲天,摆脱地球引力飞向太空。但虚拟经济极易离开实体经济,独立运行,甚至一飞冲天,造成崩盘,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甚至使实体经济崩溃。因此虚拟经济具有两面性,既有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物质资料生产提供服务的作用,也有损害实体经济,甚至造成一企一国甚至全球金融危机的可能。虚拟经济既有让普通老百姓获取资产性收入,也有让普通百姓成为韭菜,被一茬一茬“收割”的可能。一旦大量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空转”,资本脱离实体经济也能够获取报酬甚至是可观的报酬,实体经济就会“失血”,生产就会被抑制,物质资料的生产就会受到冲击,技术创新就会停滞,城乡居民的生活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世界各国都对虚拟经济采取比较严格的管理措施,发挥其正面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应该对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严控市场“大鳄”在资本市场上“翻云覆雨”,不能把证券市场变成“赌场”。


实体经济不仅包括国有企业,而且包括民营企业,二者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都吸纳了大量就业,生产出市场需要的各类产品,为政府提供了税收,未来应淡化所有制标签,尤其是很多国有企业通过“混改”,成为股份制企业之后,不要再以国有企业自居。实体经济不仅包括大型企业,也包括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由于规模大,一般实力强,市场范围大,竞争力也比较强。中小型企业一般机制比较灵活,活力比较大,相应压力比较大。但中小型企业数量多,是吸纳就业、满足市场供给的主力军,因此,更应给以政策上的支持。


现代化大生产不像传统的手工业,开一间作坊,招几个工人,造几口铁锅,打几把锄头,市场不大,生产能力很小,而是采用先进的技术,使用先进的设备,构筑全球供应链,产品销往全世界,当然更应该满足国内的需求。为了建立现代化大生产体系,必须建立为现代化大生产服务的体系,包括金融业、物流业、证券业、保险业、大数据产业等等,尤其是金融业,大大小小的银行应为实体经济服务,应为现代化大生产服务,应降低融资成本,不能把金融业发展成为最赚钱的行业。


生产就是“做大蛋糕”,这是社会上的流行语,不做大蛋糕,一切都是空谈。谁是做蛋糕的主体,是企业,是在各行各业工作的人。因此,应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重视实体经济发展,重视中小型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和现代化大生产。各级政府要支持,社会各界也要支持,尤其是教育界,要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有技能的专业人才,也要鼓励和引导高素质人才到企业工作,鼓励和支持创业。为生产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实体经济服务,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行动。


合理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手段,也是扩大内需的主要途经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但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生产发展并不必然实现共同富裕,倒是有可能出现两极分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分配的原则是按劳分配,但劳动的价值很难衡量,最后走向“按人分配”和“吃大锅饭”,平均主义倾向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经济效率。改革开放后,采取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在打破“大锅饭”的同时,劳动者的报酬并未随经济发展而同步提高甚至不同程度降低。按劳分配原则逐步淡化,分配的天平向按资分配倾斜。社会阶层也在急速分化,从事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行业收入剧增,成为社会上高收入阶层。收入分配呈现“金字塔”状,即低收入者群体庞大,高收入者群体很小,但财富占有率却很高。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不仅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离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远,而且影响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低收入群体有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但无钱消费,不敢消费。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我国在前些年也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商品供大于求。并非老百姓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而是多数人收入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教育收费高,虽然基础教育免费,但各种培训、补课抽干了学生家长的钱袋。无数事实证明,仅仅做大蛋糕是不够的,把蛋糕分好也是不可缺少的。合理分配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要途径,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手段。


国内大循环包含的分配主要是初次分配。在按资按劳分配总额中,按劳分配的比重要提高。劳动者的报酬低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劳动者的绝对工资额在不断提高,但劳动者的报酬赶不上物价的上涨速度。很多地区把劳动者报酬低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城市里尤其是沿海地区大批的务工者是从内地农村转移过来的农民工,他们只身一人到城市务工,夫人孩子留在农村,并非他们不想全家进城,不想享受天伦之乐,而是收入不足以支持全家在城市的开支。在城里不敢消费,在农村消费不足。一个三亿人左右的庞大农民工群体低收入、低消费是我国市场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还有就是留在农村的五亿多农村人口,是另一个低收入群体,农产品比较效益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使农民的消费水平难以大幅度提高。


国家应制订政策,理顺分配关系,使按资分配、按劳分配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政府应制定最低工资报酬标准,并进行动态调整。应建立比较完善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解决养老和看病的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敢消费,并逐步实现消费升级,形成现实的市场需求。通过二次分配,重点解决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三次分配主要解决高收入者自愿为社会做贡献的问题,不是“劫富济贫”。最后说明一点,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共同富裕也不是无差别的富裕,收入差距、富裕程度的差距是始终存在的,当务之急是通过合理分配促进消费市场的扩大,畅通国内大循环。


流通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区域之间联系的纽带


流通首先是商品流通,既涉及到交通基础设施,也涉及到物流体系。没有发达的基础设施,货物不可能远距离运输。但仅有基础设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商品需求,有发达的信息渠道,有现代化的物流体系,才能实现更大区域范围的供需平衡。


值得称道的是,我们的高速公路建设逐年加快,很多省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高铁建设突飞猛进,省会城市绝大多数通了高铁,地级市多数也通了高铁。虽然高铁只运人,不运货,但间接地增加了一般铁路的货运量。铁路运输成本低于高速公路很多,增加铁路货运量意味着降低了物流成本。谈到物流成本,不得不提高速公路比铁路运输和水上运输的成本要高很多倍。公路运输或者说汽车运输,优势是“门到门”,方便快捷,但运输成本高也是不争的事实。高速公路绝大多数是收费公路,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全社会的物流成本,我国的交通运输条件有了根本改善,但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很高,导致整个社会的消费成本不断上升。


随着物流体系的发达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买全国卖全国成为现实,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大量货物的远距离运输。过去,居民在商店或超市购物基本上没有包装,现在网上购物,需要快递小哥走街串巷送货上门,购物便捷的同时,也提高了物流成本。电子商务发展了,催生了快递业,但城市的门店和超市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过去城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多,农村人口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己生产,自己存储,自己消费。现在城镇化水平提高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到城市务工经商。农产品商品化率尤其是粮食的商品化率大幅度提高。不仅增加运输成本,也增加了仓储成本。现在很多农民家庭也不存很多的粮。打了粮食卖给粮食经营企业,需要食用时再到粮店购买。这些都是流通方式变化带来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流通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是现代化的“阵痛”,但“阵痛”不能太久,也不能太剧烈,太过剧烈,就会使一个社会群体受到伤害。


值得警惕的是,电商平台虽然代表了流通现代化的方向,但极易形成垄断,一家电商企业的崛起,导致千万间门店歇业。一家网上约车平台的出现,导致多家出租车公司难以生存。居民不在网络上约车,便打不到车。


一旦城市居民习惯了网上购物,零售商或专业门店极有可能关门大吉。到那时,垄断机构就会借机抬价,单个居民很难应对。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比如长时间停电、地震、洪水等,数百万人的城市如何应对?形成垄断的过程就是倾销的过程,就是打击竞争对手的过程,政府有关部门应果断出手,将垄断扼杀在过程之中。不要等到鳄鱼长成,将鱼类吞噬殆尽时,就无可挽回了。


近十年来,流通领域成就斐然,变化很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原因很复杂。交通运输变为现代物流,传统商贸变为电子商务,买全国卖全国变为买全球卖全球。未来,流通领域还会发生很大变化,但货畅其流、不断降低物流成本、让消费者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的原则不能变。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拉动力


消费形成市场需求,没有市场需求,生产的商品就会积压,价值就难以实现,投资者的投资就没有效益,企业就会亏损,经济就难以繁荣,这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对消费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对影响消费的因素往往认识不清。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是分配不合理,劳动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造成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当然也有消费观念问题,如中国人喜欢储蓄,有钱就存银行,银行贷款给企业,企业投资搞建设,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但消费需求却未同步扩大。很长时间,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出口的是消费品,进口的是投资品,外贸依存度曾超过60%。还有就是消费结构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钱用于买房,还房贷,甚至把房子当成投资品,压制了即期消费。农民工把辛辛苦苦打工挣来的钱用于盖房子,盖更好更大的房子。这些都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消费规模的扩大取决于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欠发达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居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他们是边际消费最活跃的群体。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无疑将有利于三个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意味着农村人口的转移,城镇化水平意味着现代化水平,城镇化战略就是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进行实质性推动,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不仅一个人进城,而是全家进城。2亿多的农民工群体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是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是文化消费、教育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扩大内需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总之,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多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本文刊于《中国投资》2021年10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