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16
7月7日至10日,第十一届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论坛以“智汇人文,深洞社会”为主题在浙江大学举行。来自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遥感地理信息工程技术、文学、艺术、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健康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20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浙江大学,以空间为框架,智能汇聚人文信息,深度洞悉社会发展趋势,探索空间思维与技术方案在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与创新,集思共谋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发展新篇章。
本届论坛由浙江大学、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主办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承办,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浙大城市学院、易智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省地理学会、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协办。
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书记王苑主持。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叶民致辞,表示本届论坛为专家学者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同时为浙江大学的交叉学科建设和交叉人才培养提供了创新发展的阶梯;CPGIS代表林珲致辞,对本届论坛的举办表示高度肯定,指出论坛融合多学科,聚集各方力量,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引领性、社会意义和价值;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代表沈体雁致辞,做出对中国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发展前景的美好展望。
本届论坛安排了十五个精彩的特邀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周成虎院士,以“后人类社会的地理学研究”为题,介绍了地理科学研究的新机遇和现阶段地理时空大数据在不同领域研究中的应用,指出使用大数据方法思维可强力推进地理科学研究,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助力实现中国梦。
哈佛大学Peter K.Bol教授以“Bringing Spatial Analysis to University Research: Our Experience at Harvard University” 为题,详细介绍了地理分析的重要性,讲解了数个地理分析支撑不同领域研究的案例及提高研究结果可视化水平的方法。
中国美术学院高世名教授以“异世界的花朵:艺术、虚拟现实与可能世界”为题,以桃花源记为例,详细阐述了艺术、虚拟现实及可能世界在踪迹学、现实性、共识性层面的本质和关联。
江西师范大学林珲教授以“走向’数字历史’场景,活化文化遗产资源--浅谈庐山白鹿洞书院的’三馆建设’”为题,讲解了“数字历史”与信息空间化的发展历程,剖析了数字孪生与虚拟地理环境的概念,介绍了庐山白鹿洞书院“三馆”研究在虚拟地理环境活化历史场景领域做出的尝试。
浙江大学刘仁义教授以“时空大数据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为题,介绍了时空大数据赋能人文社会科学的数个案例,讲解了空间综合人文社科大数据涉及的理论方法、平台技术以及时空大数据与人文社科领域的交叉应用,并对时空大数据助力下的未来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做出展望 。
北京大学沈体雁教授以“走向空间的人口学研究:空间人口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为题,回顾了空间人口学研究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归纳了目前空间人口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手段,并对未来空间人口学研究进行展望。易智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蔡晓兵副总裁以“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及其应用”为题,着重阐述了GIS通过迭代演进,与IT技术创新成果广泛融合,正在成为城市治理、社会数字化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和驱动力的观点,提出了面向未来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所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并结合实际案例,分享了前沿技术趋势。浙江大学刘斌教授以“良渚文化、良渚古城与中华五千年文明”为题,讲解了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社会发展状态、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贡献,并通过良渚古城的营建过程和功能布局,对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城市文明做出解读。中国数据研究所鲍曙明教授以“How Coronavirus Will Reshape Spatial Social Sciences”(线上报告)为题,分析了新冠疫情在理论、数据、方法、分析工具和研究出版等领域对空间社会科学产生的影响,并介绍了这些领域的近期发展和未来趋势。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研究员以“IKAT 的起源、交流与全球传播”,为题,详细讲解了扎经染的定义、起源、传播路径、在东南亚区域的应用及传习实践案例。
广州大学柳林教授以“中国犯罪地理与犯罪分析研究进展和方向”为题(线上报告),介绍了中国犯罪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数个中国犯罪地理研究重点探索的方向。香港理工大学史文中教授以“Urban Informatics & Smart Cities”为题(线上报告),介绍了香港通过发展智慧城市解决当代城市面临问题的案例、城市信息学科学结构及香港理工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在智慧城市重点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并对未来智慧城市发展趋势做出展望。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锋研究员(彭澎代做报告)以“大数据视角下的全球海运格局与演化”为题,详细阐述了海运网络结构特征的演化和结构稳定性差异,并通过典型案例剖析了重大事件对港口影响力和竞争力产生的影响。香港中文大学黄波教授以“基于人群移动大数据的非医药公卫防疫措施的评估及其在防治新冠肺炎反弹中的应用”为题(线上报告),介绍了通过人群移动大数据方法做出的防疫措施组合评估结果,分析了在不同人口流动水平、人口密度以及社交距离措施的强度下,疫苗与社交距离措施对减少疫情再度爆发的关系。武汉大学艾延华教授以“语言学隐喻修辞指导下的仿地图可视化”为题,对隐喻地图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做出完整的诠释,并以学科体系、文件目录、语义数据场等仿地图可视化为例,探讨地图学突破常规可视化边界,与语言学更深入融合的方法。
本届论坛共八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聚焦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围绕“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大数据与数智人文”、“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文化遗产GIS”、“文明进化与历史GIS”研究方法创新”、“文史地理信息大数据建设”、“地理多元流网络化挖掘机社会分析”、“艺术与地图”领域做了27个引人深思的邀请报告和33个视角新颖的投稿报告 。
论坛在学科大融合、大交叉、大汇聚的背景下召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出的关于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指示,为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发展扩宽了研究视野,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支持并取得了圆满成功。论坛图片直播阅读量达20余万人次,相关领域海内外专家、学者、专业人员及学生等200余人就报告内容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交流,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