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部高质量发展关键

发布时间:2021-05-14

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所原所长肖金成


自2004年首次提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至今已有17年,这期间中央多次专题讨论中部地区发展。今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发展格局中,中部地区承担着怎样的重任?有哪些发展潜力可以进一步挖掘?为此,《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了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所原所长肖金成。


《经济》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再提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有何要义?

肖金成:中部六省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意义重大。国内大循环主要是扩大国内市场,中部地区具有很大潜力。首先,中部地区消费潜力巨大,消费水平高。其次,劳动力丰富。我国劳动力过剩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供求基本平衡,劳动力丰富成为中部很大的优势,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地区聚集,进而推动城市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个别地区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能够增加就业岗位,城市经济也将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三,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处于交通枢纽的位置。过去认为中部地区地处内陆,对外开放不占优势,现在这种区位劣势正在转变。武汉“九省通衢”,是长江经济带和京广京哈南北大通道的交汇点,发展潜力巨大;郑州也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米字形交通体系,使郑州市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总体来看,湖北、湖南、河南三省位于京广交通线上,京广经济带被称为“中国的脊梁”,“十四五”时期定会集中发力;安徽已被纳入长三角经济区,江西向东对接长三角,向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山西与京津冀联系很密切,未来也将融入环渤海经济区。可以说,“十四五”时期,随着新发展格局的确立,中部每个省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优势,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也会承担更大的责任。


《经济》:此次中央部署中部地区发展,提出六个“着力”,要求“绿色崛起”。在您看来,中部地区实现“绿色崛起”的抓手和重点是什么?

肖金成:“绿色崛起”主要是产业方面。中部地区地势比较平坦,过去以农业为主,是小麦、水稻的主产区,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地。但是,未来经济发展还是要靠工业,中部地区应主要发展制造业,制造业有三大特点,第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丰富的劳动力;第二,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有技术支撑;第三,也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资金需求较大。制造业本身也是一个绿色产业,不需消耗大量资源,也没有太多排放,对生态环境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城镇化本身就是绿色的,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后,有利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民人均建设用地比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大几倍,中部很多山区像大别山、罗霄山、太行山、中条山等,还居住大量人口,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山区人口会相应减少,生活水平将得到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也能得到充分保护。总而言之,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对绿色发展非常有利。


《经济》:2020年中部六省名义GDP为22.2万亿元,为全国名义GDP增长贡献了21.9%,中部各省发展基础良好,下一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在实现增长的同时提质增效?

肖金成:第一,产业结构要升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中部地区相对于全国来说,一产比重较大,二产和三产比重需要提高,产业结构的提升将带来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二,城市要高质量发展。现在中部地区的城市和城镇饱受诟病,除武汉外,大部分省会城市规模都不大,但首位度比较高,说明二级城市规模比较小,二级城市要和省会城市互相协调,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此外,中部地区的城市规模虽然不大,但数量较多,已形成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江淮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也会加强、质量得到提高,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第三,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很多县域以农业为主,由于人口多、人均土地少、人均收入低,乡村振兴遇到很大的难题。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转移到城市,留在农村的人口收入也将得到明显提高。

《经济》:当前掣肘中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在哪?应该如何把握政策推进节奏?

肖金成:中部地区属于粮食主产区,是农业生产基地,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占用很大空间,这是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值得关注的是,现在国家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正在编制,通过划定“三区三线”,“三区”即建设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三线”即城市城镇发展边界、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城市规模的大小要根据发展的客观趋势来确定,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要留有余地。此外,中部地区在土地政策上要有所突破,可推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该政策曾在重庆试点,并取得较大成功。平原地区农村住宅用地较多,随着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减少,农村“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宅基地已人去房空,通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既能保证农田不减少,也能保障粮食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农民自愿地按照政策把弃置不用的宅基地恢复成农田,而不宜强制搞集中居住。有的地方操之过急,意图把农村人口集中起来,扩大农业用地,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引起农民的不满。未来,要通过建设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吸引农民到临近的城镇居住,把分散的宅基地恢复为标准农田,在节约土地的同时,改变农民的居住状态。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张军红 翟晓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