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区域经济理论的解释力和引领力

发布时间:2021-02-25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关系协调的科学,在我国区域发展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擘画了中国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也为深化区域经济学研究指明了新方向。

学科理论体系日趋完善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框架已基本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表示,新中国区域经济学萌芽于改革开放以前,借鉴了苏联生产布局学理论和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学在回答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区域理论和实践问题中不断发展,形成了诸如“中国区域分工转型”“空间一体化发展战略”等学说,发展了中国新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框架已基本形成。这个框架概括起来包括三个层面内容:形成以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经济互动、空间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代表的空间经济理论,确立以国土空间规划、区域政策为代表的空间治理经济学,采用以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经济复杂性分析为代表的空间分析方法。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学已进入学术自立自强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在发展实践的推动下持续创新发展,已经产生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或决策价值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叶振宇认为,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理论体系在适应时代发展中日趋完善。我国理论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国家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不仅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国土空间规划、区域政策评估、区域发展差距、产业转移与集聚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较高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把区域协同发展、城镇化空间形态、脱贫攻坚、区域对口援助等领域的创新实践吸收进学科理论体系中,开始探索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

我国区域经济学当前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是对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与实践的总结。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表示,一是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针对我国东中西部和南北方的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现代城乡关系理论。新型城镇化理论、乡村振兴理论和“精准扶贫”理论组成了现代城乡关系理论。当前研究的重点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生态宜居为基础,把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和反贫困结合起来,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新型城乡关系。三是区域协同发展与一体化理论。这包括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长三角一体化的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研究等成果。

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范剑勇表示,目前,区域经济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存在较大的交集。除了传统规模报酬不变的资源禀赋理论、规模报酬递增的新贸易理论外,区域经济理论逐步发展出了注重空间外部性差异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城市经济学理论。如何将这一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制度变革需要结合起来,并正确地应用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实践中,还需要学界和社会各界的进一步探索。

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应以区域经济学为重要支柱。杨开忠认为,整体而言,社会经济活动都要落脚到地理空间上,“在哪里生产”“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谁决策、按什么规则和程序作出决策”共同构成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多样性极为丰富,“在哪里生产”对于经济活动至关重要。政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会不断塑造经济空间结构,因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实施了沿海内地平衡布局、不平衡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意味着,在我国,没有地理空间的经济分析通常是不切实际的,难以充分解释中国的经济运行状况,也无法为党和国家在该方面的方针和政策提供有效的学理支撑。

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在区域发展实践中得到比较充分的应用。在叶振宇看来,展望未来,我国区域经济研究和教学工作者要勇立时代潮头,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创新土壤,推动学科理论体系创新。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还需克服区域概念泛化、理论范式西化、基础理论弱化、学术队伍老化等困难和挑战。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兰冰认为,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一是区域经济理论需要在多学科融合中谋求创新,二是大数据兴起使区域经济研究范式面临变革,三是区域经济政策研究需要向全链条和精准化拓展,四是需要关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热点与重点问题。

注重与发展实践相结合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创新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势在必行。孙久文表示,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的“新方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从中国区域发展问题出发,形成新的理论逻辑主线。第二,突出理论与实证结合,建立新的方法论。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的基本问题已经超出原有理论的解释范畴,需要用新的方法论进行科学分析与阐释。第三,发挥调查研究的传统,形成案例研究基础。

叶振宇建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区域经济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国国情,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方向,从以下四方面继续深化探索:一是以全球视野谋划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加快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更好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二是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的认识,把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引入区域经济理论中并作为重要的变量,创新区域发展相关理论。三是开拓对行政区的认知,把行政区的经济活动有效融入区域经济理论体系,加强对政府行为推动区域发展与协调作用的研究。四是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理论成果,跟踪微观主体异质性、区域政策设计与评价、空间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时将有关理论成果充实到我国区域经济理论体系中。

李兰冰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学要做到“经世致用”,应把握好两个基本点。一是构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理论体系,在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独特贡献与独特特征,突出其原创性、科学性和适用性。二是以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解决国家重大区域发展问题为导向,增强区域经济理论的解释力和引领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