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15
开拓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局面
“北大首都智库云论坛——‘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问题与发展路径选择专家研讨会”近日在线举行。围绕“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地区的发展目标和对策建议,与会学者进行了研讨交流,论坛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中国区域科学协会联合主办。
打造一核两翼空间新格局
2015年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京津冀地区进行了总体定位: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总体协同发展改革的引领、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的示范区。2021年,我国将步入“十四五”时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冯长春认为,如何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如何进行协同发展、促进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推动首都一核两翼的发展等课题,需要社会各界集思广益。
“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应有新作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表示,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并打造一核两翼空间新格局、建立现代企业分工体系并形成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修复生态环境并共建共享公共服务等问题。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看来,“十四五”时期,京津二市与河北省可以在社会保障方面加强一体化建设,同时要加强经济交流与创新,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万鹏飞建议,将思想统一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目标和要求上,从法律层面明晰纵向和横向协同的职责,构建具体、透明的跨域协同政策体系,形成跨域协同的政策评估和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同时,还应建设政策沟通和反馈体系,确立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这样就能够及时根据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修改。
加快京津冀城市群建设
世界级城市群是由一个以上的特大城市和若干个大城市组成的,多核心、多层次、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李国平认为,我们需要明确京津冀各城市以及中心城市的分工定位,进一步发挥北京作为世界级城市群核心的作用。对于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建议,要加快经济发展,培育有潜力的经济增长极,以增加世界级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加快产业升级,构筑区域性产业协同机制。发挥北京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多中心空间结构优化。建设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创新价值链和技术交易市场。优化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分工和空间布局,持续推进京津冀地区市场一体化进程。深化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体制改革,加快城市群内省市间的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融合。加强京津冀政府协同治理,探索京津冀利益共享机制。
谈及京津冀制造业的发展情况,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表示,近年来,京津冀三地的人均收入逐步增长,但资产周转、资产效率逐渐下降,综合效率变化不大。京津冀地区的首要定位是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这需要世界级制造业产业链的支撑,因此应将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大任务。对此,武义青建议,制定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发展专项规划,精心谋划打造世界级产业链产业集群。重视机制创新,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京津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十四五”时期着重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深化放管服等方面,破解资产低效、水资源紧张等问题。
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建立在城市群与交通系统本身的相互作用基础上,具体指城际交通工序匹配,设施网络联通、服务一体衔接,不同运输方式的立体互补,综合枢纽及体制机制的一体协同。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乡规划与交通研究中心主任赵鹏军看来,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在京津冀地区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就是要打造便捷畅通的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和城市群交通网。
在当前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赵鹏军建议,抓住新一轮改革时机,标本兼治,制定长远规划,协调交通产业空间布局,建立适应人口发展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优化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联系,通过航空、高铁、城际快轨构建内联外通的综合运输大通道,打造多元立体的城际交通网。此外,还要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对枢纽进行分级,强化北京的国际枢纽与其他枢纽的协调联动,优化不同层次枢纽和城市功能的匹配度。创新交通一体化服务和协同管理机制,强化现有区域交通规划协调组织管理的刚性。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