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在南都观察夏季论坛上的发言:对城市群规划和空间规划要强调科学性

发布时间:2019-10-10

农村人口向外转移,不是只到城市而不到城镇,城市和城镇都是农民迁移的方向,但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城市群,城市群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载体。

城市群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由特定区域内相当数量的城市组成;第二,有一或多个大都市起核心的主导作用;第三,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三个人可以称为“人群”,但三个城市不能称为城市群。

之所以要规划城市群,是因为城市群内部的城市距离较近,联系密切,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越大,吸引力越大,产业、人口等资源都被吸引进来,我们谓之“虹吸效应”,这就抑制了周边较小城市的发展。比如保定市,距离北京、石家庄很近,城市条件不错,但吸引力远远小于北京和石家庄,保定的腹地实际上已变为北京的腹地,所以很难发展起来。

我在河南做“中原城市群规划”时发现,开封虽然是八朝古都,但由于临近郑州,受虹吸效应影响,企业和人才更愿意到郑州去,甚至河南大学也希望迁到郑州。解决这种城市竞争的问题,就要明晰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以此确定城市分工。比如,开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旅游、教育产业。

通过城市群规划,明确城市功能,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分工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大城市吸引力强,也会出现负面效应,患上“大城市病”。在我国,很多大城市为了吸引经济要素,通过政府承担土地成本,主动降低市中心地价,加快要素聚集,致使产业结构很不合理,形成“一市独大”。


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疏解北京市的非首都功能,治理北京的“大城市病”。要通过规划,迫使批发市场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搬离北京,迁往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较低的地区,为周边地区的小城市和小城镇提供发展机会。

根据我的研究我得出这样的判断,在城市群里,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区位劣势在弱化,成本优势在强化。小城镇利用城市群内部网络化的交通体系,又依托自身本来低廉的地价和生活成本,能够吸引成本敏感型的产业落户,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城市群中就可以得到良好发展。

我还有一个判断,只有在城市群里才能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城市群中,服务业链条不断延伸,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小城镇发展为小城市,小城市发展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发展为大城市。与此同时,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会成倍扩大,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也能同步振兴。

在城市群之外,要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改善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提高其吸引力和承载力,并不断完善中心城市的功能,集聚产业、吸纳人口,扩大城市规模,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如何对区域和城市进行规划?梁鹤年教授说,规划是一种信仰,也就是说人们普遍认为,通过规划会让空间布局更合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这就是现代国家普遍重视规划的原因。但规划有专业性,需要专业人士来做,也需要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充分论证。规划带有主观意志,人的认识有局限性,所以规划不能操之过急,不科学地规划还不如没有规划。

我们过去重视做城市内部规划,不管城市外部。这实际上是在规划过去,而不是规划未来。规划应是对未来的规划,要准确预测未来较长时期的变化。我长期鼓吹各级政府重视空间规划,它是对全域进行规划,而不是只对城市进行规划。而且规划要落地,要规划出城市的边界、农田的边界、生态的边界。规划的内容不能太多太细,有些部分要交给市场。


本文来源:“南都观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