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忠:把廊坊建设成为北京都市圈第三新增长极

发布时间:2019-04-24

4月11日下午,由新京报主办的“让世界看见理想——京津冀协同发展5周年系列论坛”首场论坛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表了“把廊坊建设成为北京都市圈第三新增长极”主题演讲。

以下系演讲要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相继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从而形成了新时代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新格局。今年1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考察,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从顶层设计为主转入实质性建设为主的新阶段。
我想,这种实质性建设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重点从一般性工业、区域流通产业转向行政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总部企业、金融机构等非首都高端功能;二是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更新和“两翼”全面转入实质性建设。这不仅将给东部地区率先现代化和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力量,而且,将通过生产、生活、生态和基础设施联系给周边地区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和动能。
廊坊市地处北京都市圈边缘发展带,京津和通雄集聚发展的交叉中心,京秦、京雄、雄津集聚发展轴贯穿其中,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阶段应该举旗定向,更好地协同北京“一核两翼”辐射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毫无疑问,这是官产学民相关方面十分关心的问题。
在这里,我想谈两点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为什么要把廊坊建成北京都市圈第三新增长极
我个人以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阶段,廊坊市关键新动能在服务北京“两翼”齐飞,并建设北京都市圈第三新增长极。
依托轨道上的京津冀,打造北京都市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那么,北京都市圈如何界定?一种可能的意见是,北京都市圈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即京津保廊地区。我个人倾向认为,北京都市圈核心是北京市平原地区、廊坊市和雄安新区连片地区。这个区域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比日本东京圈略大(1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00万,比日本东京圈约少700多万人,但若考虑到这一地区是具有14亿人口的中国国内国际交往中心,实际人口可能并不低于、甚至高于东京圈。我国城镇化尚不足60%,同时区域发展差距大,可以预见未来这一地区还将有所增加。未来人口将向哪儿集聚?也就是说新的增长极在哪里?我以为廊坊市是必然选择。这因为,一是总书记要求降低北京人口密度。雄安新区现在人口大约110万人,按规划未来也只能再新增200万人以内。二是廊坊市不仅经济地理区位优越,经济技术基础好,而且,面积为6429平方公里,大于北京平原,但人口只有462万人,承载力潜力较大。
因此,要因势利导,一方面,着力促进北三县无缝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争取国家支持,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通州区共同规划建设国家级新区-“通大新区”;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港城融合发展,对接京雄,以廊坊中心城区为核心,打造北京都市圈第三新增长,与雄安新区、北京副中心“两翼”共同形成北京新发展的鼎立三足。

二、把握高精尖区域经济的新逻辑
怎样把廊坊市打造成为北京都市圈第三新增长极?我以为,必须把握发展高精尖区域经济的新逻辑。
当今中国的高精尖产业,是以知识创造、传播、应用为基础的产业。知识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和投资的主要方向。资本追逐知识,知识在哪里,资本和产业就在哪里。因此,廊坊要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精尖产业,就必须大力参与北京都市圈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北京都市圈创新生态系统的一个新的边缘创新极。
然而,人才是知识创造者、传播者、使用者,人才掌握知识,是创新的关键。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创新驱动本质上就是人才驱动”。因此,廊坊要发挥优势,积极融入北京都市圈人才发展生态系统,打造国际人才社区,成为北京都市圈人才发展新的边缘中心。当前,要适应北京副中心承接中心城区北京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系统前往北京中心以及北京非首都高端功能搬迁雄安新区的战略结构性需要,在廊坊择地打造针对性的“北京人才社区”、“雄安人才社区”。
进一步的是,人才集聚发展靠什么?在一个人才市场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地方品质,也就是空间上不可转移品(包括休闲娱乐等高质量个人消费服务,教育、医疗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优美建筑环境和生态环境以及便利的基础设施等)的数量、多样性和质量(一流边缘都市圈),是吸引、留住和发展人才的关键。从这种意义上,人才驱动就是地方品质驱动。正因为此,新时代强调质量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因此,廊坊要以“雄安质量”为榜样,大力投资“地方品质”,打造一流的生态宜居品质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