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忠教授应邀出席中国参与IPCC30周年纪念活动

发布时间:2019-01-15

2018年11月9日由中国气象局、生态环境部、外交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世界气象组织(WMO)协办的《中国参与IPCC3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中国气象局气象会堂举行。

1.jpg

国家气候变化委员会委员、国际组织及中国政府相关部委与中国气象局有关人员、IPCC中国作者参加了会议。作为国家气候专家委员会委员,杨开忠教授应邀出席了会议。

◆◆

上午

◆◆

会议首先播放了“IPCC30周年中国贡献”宣传片,然后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致辞,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苟海波、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吴远彬、IPCC主席李会晟(视频)、WMO助理秘书长张文建、IPCC秘书长Abdalah Mokssit先后发表讲话。

中国气象局原局长、IPCC第四、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院士、,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研究院做特邀报告。

◆◆

下午

◆◆

举行了气候变化应对与可持续发展科学论坛,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宋连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吴绍洪研究员先后做了有关气候变化科学与适应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学部委员以及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姜克隽研究员先后做了有关低碳发展与国际合作的报告。

 2.jpg

IPCC是在原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担任世界气象组织(WMO)主席期间领导推动下于1988年11月WMO和联合国环境暑(UNEP)联合成立的。

IPCC主要以科学问题为切入点,基于公开发表的文献,对全世界范围内现有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并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提供科学咨询。

30年来,中国有148位来自各行业的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参与了评估进程,在为国际科学评估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成为推进我国气候变化和应对机制建设的核心力量。然而,应该注意的是,社会科学家参与相对滞后。这也反映在中国专家的文献引用率上。AR5在气候变化科学、影响适应和减缓三个领域被引用的中国文献占总引文数分别为2.8%、1.7%和1.6%,与社会科学密切联系的影响适应和减缓领域被引用中国文献比例明显相对落后。这种状况是与我国在世界的经济社会地位不相适应的。

IPCC秘书长Abdalah Mokssit在此次会议上讲话指出,IPCC工作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参与。上述状况也是与IPCC对社会科学参与日益增加的需求不相适应的。